考研名师张雪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跌落神坛的根源是什么








??近几年来,在学历贬值的影响下,我国的考研大军越来越庞大,2022年人数已经飙升至457万,对比十年前翻了将近三倍,报名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各大研究生院虽然也在扩招,但远远追不上考生增长的速度,到了2022年,考研录取率依然只有25%左右。

考研的难度虽然略低于高考,但过程却比高考痛苦的多,高考好歹有同学,朋友,家人和老师一起奋斗,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你的同学舍友未必考研,家人也无法提供太实质的助力,成功与否只能靠自己。

考研的走红,在于他妙语连珠的才能,经常能说出一些令人发笑的段子,也在于他能把考研课程讲得惟妙惟肖,给学生枯燥煎熬的备考之路增添一抹光彩,随着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考研也凭借自身优势,考研名师的头衔越来越响亮,热度和收入也越来越高。

考研“阴差阳错”的名师之路

考研的前半生比较普通,和很多学生一样,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家庭和成就,甚至他的家庭还比一般人更加贫困,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出身微寒的考研懂事很早,也早早的就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后来,凭借努力和自我鞭策,考研被211重点郑州大学录取,已经踏上一条比大多数人更宽广平坦的道路,大四毕业以后,考研班里有很多同学打算考研,于是考研自觉承担起了帮助这些同学找资料的任务,然后在阴差阳错机缘巧合下,踏上了考研导师之路。

最初,考研也是考研导师界的小白,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摸索后,他渐渐找到自己的授课风格,自此一炮而红,那张妙语连珠的嘴让人又爱又恨,还被学生和网友叫作“德云社在逃段子手”,可见考研的演讲能力有多出色。

然而,就是这样的考研名师,后来却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逐渐跌落神坛,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可考研作为考研导师,转折点未免来得太快,让人不禁好奇,致使他跌落神坛的根源是什么?

考研跌落神坛,根源是什么?

古人云: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考研的妙语连珠和幽默,是他在考研界走红的利器,但与此同时,他过于犀利的语言风格,也为跌落神坛埋下了不小的“雷”。

在某次节目里,一位前来应聘的人提问企业五险一金的相关问题,按理说只是很正常的诉求,结果这种诉求却被考研说成是“没有追求”,这番言论一出,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考研被网友们穷追猛打,就连人民日报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就发布了一篇文章“点名批评”,文章中提到“询问加班费和五险一金本就是员工的合法权利,为何不能主张?若真这么想,更这么做,则涉嫌违法”,其中“涉嫌违法”几个字已是赤裸裸对考研观点的反驳。

按理说,人民日报作为官媒,已经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了,考研老师应该适当收敛,可他本人却似乎完全没有这个意识,还在某次演讲时,呼吁考研学子们千万别报考西南大学,并且把西南大学的兽医学专业拿出来调侃了一番。

这番言论,可是真把广大学子们得罪了,原本考研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后来人民日报的批评,以及对西南大学的调侃,问题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最终导致考研跌落神坛,即使后来他向西南大学致歉,也没有换来多少人的原谅。

其实无论从哪方面看,考研都是个很有才的人,只可以他的嘴有些“不安分”,直来直往是优点,但到了社会和职场中也会成为劣势,毕竟大部分人都不太能接受说话太直接的人,哪怕说的是事实,也容易让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

考研的经历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不能否认考研的才华,以及他们考研学子们做出的贡献,可同时大家也要引以为戒,人用一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来学会闭嘴,“沉默是金”大部分时候都是正确的。

今日话题:

对于考研名师考研跌落神坛,你怎么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