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考研热 硕士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是否可行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有关“改革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为申请审核制”的建议引发社会热议。

  徐景坤认为,目前研究生招生模式是以考查考生成绩为主,没有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查。因此,有的考生过了初试专业科目、且分数较高,但本科时可能没做过实验,缺乏实验动手能力和经验;有的考生外语考得分数很高,但不会写英语论文。

  他建议,研究生考试由统考方式,改为申请审核制,具体来说:以研究生学科专业等级考试成绩+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本科平时成绩+本科科研成果(经历)+平时课外学习外历,算出综合成绩,以综合成绩申请读研,且建议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

  硕士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是否可行?能否保证招考的公平公正?近日,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合肥学院副校长卢平,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任孟山做客澎湃新闻在线视频访谈节目——澎湃会客厅,展开了一场“透视考研热”主题讨论,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下为专家对话:

高校硕士招生考核中存在多个痛点问题

  澎湃新闻:您个人或学校在招收研究生时,有没有遇到考生考分高、但在做研究方面综合素养不足的问题?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痛点?

  施卫东:这种情况的确是会有的,我们俗称就是“考研专业户”。有些学生为了准备考研,大三、大四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考研没能够好好完成。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研究生复试环节是采用线上远程的形式完成,不能实现与考生面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考核的难度。

  至于研究生招生中的其他痛点,我想南通大学,还有合肥学院,都会因为地方高校的身份,存在招生指标偏少的情况。另外,在招生指标确定、生源有限的情况下,现在推免生政策的放开导致像我们这类地方高校出现优质生源严重流失等问题。

  任孟山: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本科上了一所自己不太满意的大学,从大一就准备考研,很多课程不怎么关注,专业也不在乎,一心就是要考研。有的干脆很早就去上了辅导班,一心要把考研资料学得滚瓜烂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中国传媒大学在研究生招生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改革。比如说硕士考核,原来自考科目很多,现在我们把人文、社会科学考试的自命题科目打通了,只有两门了,一个是主题写作,另一个是人文社科基础。

硕士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是大方向,但目前可行性较低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上面提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这一建议?

  施卫东:硕士研究生招生改为申请审核制,这是一个大方向,可扭转当前的“应试考研”倾向,促进研究生申请者重视本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提高研究生生源和教育质量。

  从国际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大学招收研究生就是实行申请审核制度。国内博士生招收也已经实行申请审核制。可以说,申请审核制是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扭转唯分数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招生制度。

  这样的制度可以带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高校可根据一级学科统一命题的考试成绩,自主确定申请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高校独立进行招生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高校、奖助学金情况进行选择。这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可以促进高校以学科特色、质量吸引学生申请、选择。

  卢平:在国外,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已经很多年了。审核制有它的优点,可以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注重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与“考研专业户”有显著的区别,对于我们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但实行申请审核制的话,我们的考研录取政策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调整,比如是否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推免率,同时提高申请审核制招生的比例?这样对于研究生的招生遴选质量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任孟山:我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申请审核制在硕士招生中全面铺开的可能性还比较低。它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对我们原有的评价方式是一个冲击。我们习惯了用分数去评定一个学生,现在的一些评价机制改革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痛点,并努力去破除它,但是,调整需要时间。

  第二,中国传媒大学在硕士招生考核自命题的科目上进行了调整,原来有很多自主命题科目,现在我们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打通,设置了两门自命题科目,即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人文社科基础是考察对文学、历史、哲学以及媒介与社会等等方面的理解,这一方面其实考了他一个基础性的东西,是综合性的。还有主题写作,这门科目我们是没有参考书的,是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在写作层面的考察。

硕士招生规模远大于博士,实行申请审核制难保公平性

  澎湃新闻:若实行申请审核制,硕士招生的公平性能否确保?已经在博士招生中实行的申请审核制适用于研究生招生吗?

  施卫东:相比唯分数论的统考,申请审核制人为操作的空间更大,招生院校的主观性也更强,公众的确会对招生公平性方面有所担心。西方高校已实施申请审核制多年,但依然无法根除由此滋生的权钱交易、裙带关系问题。在美国不少高校,父母如果是某所学校的校友,其子女就更容易上这所学校,这些年来西方国家名校曝出的招生丑闻和舞弊案也不在少数。

  虽然在我国的博士招生中,申请考核制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但如果要推广到硕士招生中,还需要审慎决策。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7万人,硕博生的招生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此外博士生的培养周期比较长,通常需要3—4年,毕业门槛也比较高,因此单纯为了学历镀金去读博士的人总体来说比较少,招考中的公平性问题相对好控制。

  相比之下,硕士生的培养周期短,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性价比较高,就有可能出现为了获得硕士入学资格而走后门的情况。

  卢平:实行硕士招生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还需要加强制度设计。我觉得可以先试点,比如,在推免生这块拿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来进行申请审核制试点。

  任孟山:申请审核制的方式,从人才选拔上来讲,有利于高校看到考生更多方面的素质能力;但是我们确实也要考虑怎么能够有一个相对严密的机制来保证公平性。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家普遍认可用分数来进行招生。这一方面跟固有的评价机制相关,另一方面其实就是对公平性的认知。硕士招生若全面实行申请审核制,很难保证不会出问题。因此,我觉得要实施申请审核制的话,需要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审慎实施。

  总体来说,每个人的选择更多,肯定机会就越多,进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学校在招考时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分数,还可以考察学生其他素质,这肯定对学校也有益。

  招生评议小组判断一名考生时,要对其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单纯是看分数的高低。其实现行硕士招生机制在制度架构上也有这层考虑:考研既有笔试,也有面试形式的复试。

  当下,我觉得可以在现有机制上,在复试层面体现更多内容。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考生高分低能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完善复试考核办法,或者发挥高校自主权,在录取中把复试的权重比例提高,稍微降低初试的占比。我觉得这也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