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考研预报名就要开始啦!这些问题需注意!_招生(2022考研预报名时间公布)






原标题:2022考研预报名就要开始啦!这些问题需注意!

图图提前给大家科普一下预报名的相

关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 助哦。

一、什么是预报名?

预报名和正式报名是研究生网上报名的两个阶段。

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信息都同样有效,考生无需重新填报。

预报名期间主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但非应届生填报的信息也同样有效。

预报名:(以2021考研为例)

2020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正式报名:(以2021考研为例)

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二、预报名和正式报名的联系

预报名和正式报名都是有效的,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一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预报名和正式报名是考研网名前后两个阶段。预报名的作用是熟悉网报操作流程和分散网络系统压力,且一些地区只允许应届生参加。

预报名期间填写的信息,正式报名期间也可以修改;预报名期间没有填写信息也没关系,可在正式报名期间填写;同样,预报名期间信息全部填写正确无需修改的话,正式报名可以不参与。(图图提醒:谨慎起见,最好参加核对一下信息!)

三、如何进行统考硕士网上报名?

简单而言,我们首先需要注册为学信网用户,注册成功后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s://yz.chsi.com.cn/);然后在用户中心的统考硕士招生中点击"网上报名"链接,按步骤开始网上报名即可。

需注意???

①注意每年网报发布公告,避免错过关键信息。(在研招网中)

对于非应届生来说,需要准备的材料更多,一定要好好研读网报公告,否则很可能会影响正式报考。

有的人对于网报公告并不在意,也不知道它究竟有何用,但其中包含各种详细信息却非常关键,如果你想要查询各个省市考研报考要求,就需要仔细研究网报公告。

②在研招统考网报时,要用已注册的学信网账号登录网报系统进行报名。同学们最好提前做到以下几点:

1. 提前确认自己的学信网账号状态;

2. 同时登录学信档案核实学历(学籍)信息是否正确,以免影响报名;

3. 确认账号绑定手机号的有效性,如果更换号码,需及时更新。

(如果忘记了用户名或密码,解决办法网址链接:

https://kl.chsi.com.cn/wap/help/catalog.action?id=account)

四、如何判断统考硕士招生网报是否成功?

统考网报结束后将生成9位数字的报名号。

对于选择了无需网上缴费省份的报考点的考生而言,只要生成了报名号即表明报名成功。

对于选择了须网上缴费省份的报考点的考生,生成报名号后,还需成功交费后才算报名成功。

五、推免生还可以参加统考吗?

不可以。已被招生单位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六、报考硕士研究生是否必须进行网上报名?

是的。

七、考生户口和考生档案相关内容,应该如何填写?

应届毕业生户口迁至学校的写现就读学校所在地和现就读学校详细地址,没迁至学校的写户口实际地址即可,往届生按实际情况填写。

档案填写同理。

八、报考类别分类及注意事项?

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

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被录取为回原单位的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合同。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

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九、选择报考点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统考网报系统中,报考点列表是和前面填写的招生单位、考试方式等相关联的,请仔细阅读相关单位公告,如果有疑问请与报考点所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联系。

请注意,生成报名号后不可修改报考点选项。

(如生成报名号后,确实发现报考点选择错误,只能取消当前报名信息后,再新增一条报名信息。)

十、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如何选择报考点?

分两种情况:

①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②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十一、非应届本科毕业生能否选择工作所在地的报考点?

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单独考试考生应选择招生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

②其他考生(含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如果想选择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报考点,要符合工作单位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的要求。

十二、应届本科毕业生如何选择报考点?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

某些省市报考点下拉列表没有选项怎么办?

说明根据考生所选择填写的信息,在所选择的省市并没有设置符合条件的报考点。

如有疑问,请与报考点所在省级管理部门联系确认。也可以查看报考点以及省级管理部门的网报公告。

十三、选择报考点的流程

1. 认真阅读网报公告,了解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单位、报考点的有关要求。

2. 如有疑问,电话咨询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单位、报考点进行确认。

3. 在统考网报系统中,完成前面的步骤后,选择报考点所在省市,然后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报考点。

十四、某些省市报考点下拉列表没有选项怎么办?

说明根据考生所选择填写的信息,在所选择的省市并没有设置符合条件的报考点。

如有疑问,请与报考点所在省级管理部门联系确认。也可以查看报考点以及省级管理部门的网报公告。

十五、网上(现场)确认

9、10月份网报结束后,11月将进入网上(现场)确认阶段。

同学们提前梳理整理好网上(现场)确认材料,知悉网上(现场)确认时间。

图片来源:研招网

十六、往届生现场确认需要带哪些材料呢?

每个省的要求不一样,具体的要求,还要看具体情况。大概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1. 在户籍所在地考试。也就是你毕业之后,在家乡工作,或者是没有工作但是在家复习。这样的考生,报名的材料并不是很麻烦。你只需要带上网上报名编号、有效期内身份证原件、毕业证、学历证、研招网上打印的报名信息表就可以。

2. 不在户籍所在地考试,有工作单位,考研报名的现场确认需要你提供工作单位介绍信(必须提供,介绍信需要加盖骑缝章,有编号)、3个月工资银行流水(单位对公账户发放,银行打印,加盖银行网点公章)或辖区社保证明。两者选一项提供即可。以上证明或劳动合同及社保证明原件、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和网上报名编号。所有这些材料提供后,才能现场予以确认。

3. 不在户籍所在地考试,没工作,在学校复习户籍如果不在学校,就需要提供有力的证明才能在学校所在的报考点考试。可以去学校的档案室申请填写证明,证明的档案还在学校,报名现场确认需要此证明、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

十七、统考考生可提前准备网报信息

统考网报时,考生须填写:

1. 基本信息

2. 学籍学历

3. 户籍档案等考生信息

4. 报考信息

因此,备考阶段,同学们可提前准备网报需要的个人信息、各类证件证明证书、个人档案存放地、户口地址、录取通知书寄送地址等信息。

具体信息同学们可以参考,去年《统考考生需准备的网报信息》。

2021年研究生考试报名入口

(一)网上报名要求

网上报名时间为2020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

2021年国家研究生考试报名入口

准考证打印时间:12月10日起开始

2021年国家研究生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

》2021考研:多省份发布考研防疫要求汇总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至28日举行。为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防疫组考工作, 助考生尽早了解报考点考试和防疫相关信息和要求,提前做好考试准备,“研招网”将原定于12月19日开通的考生《准考证》下载打印服务提前至12月10日,下载打印方式不变(考生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网址:https://yz.chsi.com.cn)。

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查询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s://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等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考生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https://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