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研究生自杀,变态控制欲的母亲终于浮出水面...杨元元单亲...





大家好,这里是老育。最近一起13年前的女研究生自杀事件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老育十分好奇时隔13年,这件事怎么会又重新引发讨论,看了事情的经过才明白原来是因为这场悲剧的来源是母亲对她强加的控制欲,才使得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许多网友也纷纷吐露自己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经历,看来中国式家长的控制欲确实是长久存在的问题。
那么她究竟是在母亲何种的控制下才做出轻生的选择呢?
01
被控制欲母亲逼死的女研究生
上海海事大学的一间研究生宿舍里,一位女学生杨元元自杀了。
杨元元把由枕巾和毛巾捆起来的绳子套在洗手台的水龙头上,自己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让绳子的另一端勒着自己的脖子,自缢身亡。
她是半蹲着自杀的,也就意味着,只要她在自杀过程中,有一丝的求生欲望和迟疑,只要站起来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

图源@搜狐新闻
寒门出生、单亲家庭,和弟弟、妈妈相依为命,高考考上武汉大学,又成为上海海事大学的研究生,本是一个拥有寒门出贵子、逆袭人生的女孩,为何如此毅然决然地选择自杀?
勒死她的不是绳子,是三十年来栓住她的母亲的控制欲。
被母亲逼迫报考的大学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渴望看看外面世界的杨元元想要报考大连海事大学学习法律,但是因母亲望瑞玲的一句不行,杨元元被逼报考了离家近、费用少的武汉大学。

图源@《大家看法》
大学生的陪读母亲
杨元元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两年后,母亲望瑞玲所在的工厂倒闭拆迁,杨元元一家居住的工厂宿舍也被拆除。于是,无家可归的望瑞玲来到了武汉大学。
杨元元向学校求助,很快武大经管院就专门给母女二人安排了一间宿舍。
于是,望瑞玲也成为了杨元元的大学生陪读妈妈。母女二人也在不足一米二的单人床上睡了整整两年。

母女二人所住单人床
被决定的职业规划
大学毕业后的杨元元考上两个小城市的公务员,但母亲却因觉得高材生去小县城太丢脸又挣不到钱而不允许女儿去小县城当公务员。

图源《社会能见度》
母亲决定的未来深造城市
工作几年后,杨元元选择继续深造,因为母亲望瑞玲年轻时在上海工作过四年,她非常喜欢这座城市。
再加上从小望瑞玲就给杨元元定下目标“弟弟上北京去,你到上海去。”

图源《社会能见度》
于是,因为母亲喜欢上海,让她到上海去,杨元元选择了上海海事大学并成功考入了海商法专业。
研究生的陪读母亲
考上研究生的杨元元准备和母亲像在武汉大学一样向学校争取一间宿舍,但这次,学校拒绝了,于是望瑞玲在女儿的宿舍住下了,继续她的陪读生活。
但很快,杨元元的舍友徐某因无法忍受与望瑞玲母女二人同住的生活,向学校递了更换宿舍的申请,这也引来了学校的重视,并劝说望瑞玲搬离宿舍,为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她迟迟不肯搬离。
杨元元多次申请宿舍,学校并没有同意,但也 她们联系了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
尽管杨元元、望瑞玲母女二人搬进出租房,但拧巴执拗的杨元元始终认为自己对不起妈妈,并在长期的压力下彻底崩溃了,最终选择自杀。
或许是长期以来母亲望瑞玲将自己放在弱势地位,以自己为了孩子有多辛苦为由操纵杨元元的人生,让杨元元背上了被道德绑架的重担,一旦杨元元无法满足母亲,她便会产生极度内疚的心理。

杨元元
这30年来,杨元元和母亲形影不离,她从来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甚至连手机都是和母亲共用的。
母亲望瑞玲也曾坦言:从未想过与女儿分开生活。
02
“为了你好”不是美化控制欲的说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曾经火遍全网的电视剧《小欢喜》。
剧中的尖子生乔英子的母亲宋倩为了让英子能上北大,牺牲自己的生活,包办英子的一切生活,并极力反对英子考南京大学,长期的压迫下让英子情绪崩溃甚至想要跳河。
而面对英子跳河,宋倩却是一句“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
她是真的不明白自己的爱为什么会受到女儿的如此排斥。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其实,老育能理解像宋倩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像他们所说的“为了孩子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就不自觉地把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的认为好的东西和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但归根到底,父母强烈的控制欲还是为了自己的私欲——想让孩子活出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和人生。

除此之外,父母对孩子的强控制欲也是一种【共生绞杀】关系。
最初提出的共生关系是因为刚刚出生的孩子需要抚育者无微不至的照顾,需要母亲和孩子的共生,这种共生关系延续到孩子出生6个月左右。
但如果共生关系一直延续到成年,那么就会产生病态共生,所有的共生都只有一个自我可以存活下来,从而产生共生绞杀。
父母的强控制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没有主见,无法对自己负责,长大后会成为“巨婴”。

丧失自我,缺乏自信,受到伤害只会忍气吞声,习惯性迎合他人,会有强烈的自我贬低心态。

很有可能也会成为控制型人格的人,会复制父母的控制行为去控制他人。

过度依赖他人。会期望他人像父母一样控制自己,才会有安全感。

找不到自己价值,人生没有方向和目标、漫无目的,以至于影响心理健康。

会出现报复性补偿心理,在长大后上瘾幼儿时期被禁止做的事。

孩子的人生终归是自己的。
物品都尚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何况孩子是人而不是物品。
面对被控制,反抗是不懂得知恩图报吗?
当然不是,在剧集引发的“中国式家长控制欲”的话题讨论中,有不少网友表示:非常感激父母的付出,但以爱之名的控制却太让人窒息了。

把自己心中的完美人生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并不公平。
03
松弛有度,还孩子自己的人生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意识到控制欲对孩子的伤害。
那么普遍的控制欲行为有哪些呢?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还孩子做事总是不放心;总想改造孩子;过
度关心孩子;无条件地付出,给孩子强大的道德压力;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等。
接下来,老育为大家提供一个控制欲测试。

如果你对孩子有这些表现,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控制欲在作祟。
作为父母,普遍都是以爱之名出发,无意识地控制了孩子,那么应该怎么调整自己的控制欲呢?
抓大放小
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肯定是要有一定的控制的,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限制孩子的发展,也不能信马由缰。因此要学会调解自己的焦虑和控制的心情,李玫瑾教授也在检察开放日的直播中表示:不要把学习当做孩子的一切,不要控制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要抓大放小,多检查结果,对过程不要过多干涉。

图源@人民视频
找到孩子的价值
家长要学会放弃不合理的期望,不能把自己的心理期望当做一个客观目标,因为父母会不可避免地左右孩子的意志,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不要把自己想要实现的“价值”强加在孩子身上,从孩子身上寻找补偿心理、弥补自己曾经的缺失,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对此也提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孩子的价值。

给孩子选择权
对孩子不是你必须怎么样,而是你可以选择。比起给孩子一个强制的选择道路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如让孩子做选择题,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完成父母和孩子双方共同达成的选择。

图源@今日说法
-end-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控制欲是最失败的教育,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父母的职责是告诫孩子是非对错,在孩子迷茫时指明方向,这才是健康的教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