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焦虑背后你考公考编考研失败,跟学历没关系!本科考试博士...





金字塔,上去了就不想掉下去
近日,一篇名为《21岁到26岁,他被困在考研考编里的5年》的文章在引发网友的热议。

图源:微博
故事里的主人公刘同,出身西北五线小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大学毕业后的四年,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家那间10平米的卧室里度过的。
5年里,她没有给自己放过假:早晨7点起床,学习到不暗夜,每隔两小时才能起身上厕所......
在这里,她一共备战了四次考研、两次公务员考试、三次编制考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是她的21岁到25岁。
如今离家工作,但刘同的考试仍在继续......
现实中,如刘同一般挣扎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无比相信学历的力量,却又仿佛永远无法靠近彼岸。
他们从学生时代就被社会和家庭养成了“考试”的习惯,中考、高考、考研、考编,就这样一步一步陷入”学历诅咒”。
短视频网站上,“985群面发现自己是学历最低的人”,“双9博士面试几个月,归来仍是0 offer"等此类”学历焦虑”话题慢慢开始变成了一种流量密码。
高学历就能上岸吗

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很火的视频,985大学的秋招现场。
985听上去已经是同龄人前百分之几的学历了,但当眼前乌压压的人群全是985求职生的时候,人们也能直观地意识到985也再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图源:抖音网友
“博士遍地走,硕士多如狗,不是双9靠后走。”
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这个数字在这几年是连续增长的。
两年前,腾讯校招一共收到几十万份简历,但最终拿到offer的,只有3000多人。
一位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自己是2018年海外博士回国,很可能直接就是副教授了。但放到这两年,连聘上个讲师都很难。
而他自己,对工作的预期也从“非985不去”到最后“有个工作就行”。
当巨量的人才涌入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只能粗暴地通过学历来筛选。
有人在求职市场上面临着事实上的歧视。一名女博士被应聘公司拒绝,理由是她的第一学历不是985、211双一流大学。
学历膨胀也在加速,如今网上仍然流传着两年前那张“深圳中学教师招聘名单”,一眼望去全是清北博士。
同样的职业,往前推十年,清一水的本科生,往前推一年,求职难度也天差地别。

图源:网络
2021年的时候,一位应届传播学博士能入职北京市一个双非二本,还能解决编制和户口;而等到2022年,同样的学历,求职者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有人调侃,“一只拖鞋从楼上掉下来砸到10个人,里边可能就有一个博士”,其余的大概都是硕士和本科生。
越是遍地金子,学历越是成了最高效的挑选人才的方式。于是,往上卷学历,成了惧怕下坠的年轻人,能看到的人生唯一的光。
从考研到考证

内卷之下无人生还
这几年,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考研高考化。
以前觉得大学毕业了就算跑到了马拉松的终点,继续往前跑的都是有追求的,这两年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反而成了少数。
200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不到80万,10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57万。大家都渴望能在提升学历后,提高自己未来的竞争力。
考研越来越卷。
几年前,350分绝对是稳妥的高分录取了,到现在,400分被刷的比比皆是。去年,一篇《关于考了391分但没学上这件事》甚至成了全网大爆款。
考研的战线也无限拉长,从3个月到一年,到有人刚进大学就开始准备考研。
考研辅导班越来越火热,甚至有了新的产业——考研学校,军事化管理,一天以学十几个小时为目标。
而卷出象牙塔,等待年轻人的却是公司裁员和倒闭,站在摇摇欲坠的短暂安稳上,更多的人选择提升学历来提高安全感。
同时,大龄考研的比例越来越多,困于职场的30几岁的中年人,寄希望于通过学历提升来提高收入水平或者顺利实现转行。
所有人都在焦虑怎么往上走?怎么改变生活?
最后,他们得到了一个标准答案:提升学历,拿证!
“学历焦虑”的氛围下,滋生出了无数“考证速成班”。
打开小红书,总会刷到大片“真心建议女生去冲新能源esg”,“未来风口,这个证一定要考!”。
不少人趋之若鹜,信奉多考一个证人生多一条路,一个个待考的证书似乎就是在眼前展开的人生蓝图。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只是变成了简历上的几个字,之后再也用不到。
这几年,凭空出世了更

多的证件,其中最火的要数“ai产品经理”,培训费用五位数,仍然有不少待业的人砸锅卖铁去学。
有时候,真不明白是先有了证书才有人去学,还是人们为了安全感,制造出来了一个个证书。

在一些抱怨学历再高也找不到工作的视频下,总能看到有人问“为什么不降低标准”?
这和“孔乙己为什么不脱掉长衫”这个问题如出一辙。
最根本的问题或许并不是孔乙己有没有主观意愿,而是整个结构的困境。
大学生不值钱,但放在每个家庭里,都是一个家庭用几十年的心血培养出来的。他们背负着父母的期望。
甚至自己几十年来苦行的信念,都是设想顺利通过教育和努力实现向上的阶层流动。
这代人,是听着“好好学习,就能找个好工作”的神话长大的。
这个神话在父母那一代,确实是现实。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他们可能亲眼见证了自己那个学习好的初中同学毕业被分配到哪个好的单位,于是也寄期望于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们被许诺,学历是向上流动的敲门砖,从小听着“努力学习改变人生”的鸡汤。
但时代潮水退去,等他们来到小时候预设的人生起点的时候,发现现实是学高学历并不等于好工作,学历膨胀,原来本科能做的工作现在硕士是起步。
甚至,那道以前以为学历就能填补的阶层天堑,成了根本无法跨越的鸿沟。
亦如“小镇做题家”这个词汇在这几年内涵的转变。
在以前它指的是漂浮在世界中用尽全力想过得更好一点的普通人,现在它指代一些出身带来的局限和无法解除的人生上限。
而作为秉承着高学历等于高收入这样的价值观长大的一代人,大部分人根本无法轻松地接受本科只能去做一些基层工作的现实,于是在向上流动的欲望推动下他们只能继续卷学历。
但曾经沸腾的热水逐渐趋于静止,向上流动的通道越来越窄,机会是有限的,陀螺只能让自己越转越快成为转的最完美的那一个而得到那仅有的向上的机会。
为学历焦虑,为自己的出路焦虑,处于时代的潮水中,没有人能摆脱。
但永远不要因为焦虑而闭上双眼,在社会的巨大洪流里,或许比起让流水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重建自己的价值感,才能真正找到方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