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学生为何存在先就业还是先考研的纠结?




究竟是先就业,还是先考研?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经常问起的问题。赞成先就业者,多半会说,如果有好的就业机会,应该先就业,毕竟就业竞争激烈,读完研究生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再说,在就业中还可以读在职研究生;而赞成先考研者,则会建议,现在仅靠本科文凭已难生存,迟早要读研,还不如早读,而且读完研,说不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都有道理。可学生还是很困惑。其实,这可以说是两个不同角度的回答,一个站在能力社会角度,一个站在学历社会角度,而这正是我国考研学生的两难处境。

就业或者考研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本应该是个体结合自己家庭经济情况、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的个体选择,不是一概而论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不应该是对立的,应融合在职业规划之中的,读研究生,是求学者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过程。

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

但在我国,这个问题,却是把就业和考研分离开来的。学生问题的潜台词是,我是该为考研做准备,还是为就业做准备?或者是不是为考研而放弃就业准备?就业和考研为此成为两个不同的目标,出现这种割离,是因为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实行统一考试、集中录取,以考研的成绩作为研究生录取的重要依据,这和国外研究生实行申请入学完全不同,学生为读研,不必专门准备考研,而只需拿大学里的总体课程学分、学业表现去申请即可,在大学毕业阶段,是直接就业、还是读研深造,是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获得的就业机会、获得的研究生入学机会做出的选择。

在现实中,我国学生围绕就业和考研,存在三方面错误的观念:一是一味认为考研优于就业,只考虑考研,不想就业,整个大学学习就为考研准备,认为只要考上研究生就能更好就业;二是把考研作为就业的“避风港”,不愿直面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想通过考研、升学“证明”自己有实力,但由于就业能力没有随学历提升,研究生毕业之后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也前路漫漫;三是在就业后报考研究生,出发点不是通过读研,提高工作能力,而只是为提高学历层次。

我国考研存在高烧不断的问题,其中就有一大批学生盲目选择考研,认为只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就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结果是,大学期间,把考研作为唯一目标——与学生的这种求学目标对应,学校则演变为“考研基地”——在大学学习期间和毕业时,根本不考虑就业的问题,就是第一次没有考上研究生,还继续复习报考,直到考上为止,可考上研究生,学历层次提高了,真去就业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就业依旧十分困难。

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

另外,我国有的学生其实并不想再读研究生,但受到“总归要有研究生学历”的影响,而并不情愿选择读研,这导致读研,就冲着一纸文凭而去,也存在是就业,还是读研的纠结。从学历社会看,读研是提高身份层次的必然选择,而从能力社会看,这种读研,根本上是浪费。有意思的是,大家在分析这一现象时,总会在“学历社会”、“能力社会”间不断转换、游离,从学历角度分析,先读研很好,从能力社会分析,应先就业诸如此类,学生其实也知道这一道理,但却走不出困惑。这不仅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我国整个社会的困惑,从学历社会转型为能力社会过程中的困惑。

要处理好就业和考研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我国改革研究生入学制度,不能再用单一的统一测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目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把考研扭曲为又一次高考,把大学变为“高四”,这种考研准备是以降低大学教育质量、降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代价的。应该以大学自主招生、学生自由申请,改革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实行这一新制度,就把就业和升学统一在大学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规划大学生活,在大学毕业时,根据未来的学业和发展规划,选择是直接就业还是攻读研究生。就像现在的研究生推免政策,根据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确定推免的名单,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再选择是否上研究生或者就业,他们在大学中的学习,既为就业做好准备,也为读研究生做好准备。

而对于学生,则不管目前的研究生入学制度如何,都应该明白,应该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以考上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作为读研的重要目标。学生们要勇于抛弃学历社会陈旧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大学生考研有几次机会,谁能早一步抛弃这些观念,谁就能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规划。(熊丙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